自2015年11月提交招股说明书后,中国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研前沿机构——华大基因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对于这家最早进入基因产业的民营机构来说,上市可谓一波三折。
汪建是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之一,他身上有着不少冲突点:其张扬的个性与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远,但却着实在推动国内基因测序技术应用,促进前沿医疗产业的发展;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科技进步,华大却一直没有停止走进资本市场的步伐。
汪建本业是做基因科学基础研究的。由于2006、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学术发展有很多不同意见,所以汪建下海,到深圳去组建华大基因,成为科学家创业的典型。
2013年,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测序技术公司CompleteGenomics之后,共同研发了新一款高通量二代测序仪,提高了基因测序的效率,降低单次检测成本。从依赖进口测序设备到自主研发,华大完成了从产业下游到上游转移,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动权。
这一连串的布局背后,是华大也是汪建的野心:建立更为开放的平台,培养出生命科学的独角兽公司。
2012年,华大基因接受了多家机构的投资,其阵容包括:中国光大控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ii、深圳市盛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红杉资本中国基金、上海云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、美国泰山投资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和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。之后,华大基因开始了收购和上市历程。
由于上市不顺利,华大基因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。2015年下半年,包括前华大基因CEO王俊、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在内的四位高管宣布离职创业。
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们,也丝毫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。宏灏基因、达安基因乃至中源协和等,或通过并购登录资本市场,找到上市公司作“靠山”,实现了或多或少的融资。
但汪健依然对华大基因做的事情充满信心。目前,大众对健康理解往往是以对疾病的治疗代替身体保养,“中国人大部分积蓄花在最后的28天上,而不是健康上。”在汪建看来,健康产业的花费应该逐渐前移,从治疗移向更早阶段的保养。